跑者廣場 首頁
論壇首頁 論壇首頁 > 長跑相關討論與資訊 > 比賽感想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RSS Feed: 看見鄉村之美
  常見問題集 常見問題集  搜尋論壇   行事曆   註冊 註冊  登入 登入

看見鄉村之美

 發表回應 發表回應
作者
訊息
湯明輝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7-08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732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湯明輝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主題: 看見鄉村之美
    發表於: 2013-12-24 at 4:57pm

              看見鄉村之美─記2013年集集音樂馬拉松

   

    清晨7時整,和平國小校園裡傳出輕快的爵士樂聲,迴盪在集集小鎮的半空,2013年鄉村音樂馬拉松即將在這裡開跑,我按奈不住心中的興奮,趕緊走出昨夜寄宿的民宿,並以輕快的小跑步跑向校園,參加那別樹一格的鄉村馬拉松。

   

    8時整,準時起跑,大夥按步就班踩出起起跑線,狹窄的集集古街上很快地擠滿了跑友,跑友們邊調整呼吸邊調整路線,雖有些凌亂,但也是亂中有序。過了大樟樹公園之後,或許是老樟樹千歲爺保佑,人群拉開了,我們也跑得更順暢了。跑進了中集二街之後,路況雖有些爬坡,但因屬乾冷天氣,大家跑得十分愉快,過了此地著名的13目窯之後,跑者除了邁開腳步之外,也逐漸加大身體的擺動,有些跑友乾脆停下腳步隨著輕快的音樂扭動身軀,因為音樂馬拉松就在前面的綠色隧道正式揭開序幕,獨奏、二重奏、三重奏、樂團、合唱團、老的、年幼的、正妹辣妹、帥哥一一出現在涼亭裡、樹蔭下,這邊是小提琴與琵琶的合奏、那邊是手風琴與吉他的對壘,忽然前方傳來銅管五重奏的響亮號角,接著就是竹笛與銀笛相互應和的空山鳥語與黃鶯亮翅,再來就是原住民小朋友的a cappella餘音裊裊繞樑三日,手風琴與烏克麗麗也不遑多讓地展現出軟綿黏膩的草裙風情。感謝主辦單位之用心,邀請這麼多表演團體同時出現在這段綠色隧道裡,演奏出東方的、西方的、古典的、流行的、搖滾的、重金屬的音樂,民謠風與詠嘆調共舞,田園風與敘事曲齊聲,讓跑者倘徉於綠色隧道裡、沉醉於優美的旋律中!我也在輕快的音樂中,跑至第一個折返點,接過信物趕緊往回跑,同時也在不久通過了10公里的標示牌。

 

    回程之中,我除了邊跑邊聆聽現場音樂,同時也欣賞綠色隧道的林木,這條沿著鐵道修築的道路,兩旁大多是樟樹,經過長年之風吹雨打,它們的身軀雖已茁壯,但仍在枝幹間的結頭處顯露出歲月的滄桑,有些還在腰身上繫著粗硬的鋼纜而藉林中另一棵大樹之力量始能站立。我曾查看集集的一些資料,得知此地曾是樟腦的產地,這些樟樹或許就是樟腦事業沒落之後的僅存碩果,感慨於這些頑幹皮粗且略顯老態的樟樹群,我突然想起一首詠松的古詩,「虯枝鐵幹百年松,曲幹橫枝古木風,樹密茫茫迷去蹤,林深杳杳蔽長空」,或許也能拿來形容這段為後人提供遮蔭之地的老樟樹群。想著這些樟樹群我也不知不覺跑完了綠色隧道,告別了那群可愛的準音樂家們,踏上另一段征程,那就是攔河堰以及集集大橋。

 

    這是一段下坡路段,少了林木遮蔽,視野較為開朗,但也因為車輛尤其是重型車輛較多,空氣顯得較為混濁,路面也略有破損與汙泥,跑起來較為辛苦。跑下了集集大橋,跑上河隄道路,我也不敢多加張望,只想早些通過這段緊張的道路。集集著名的地標就是這座攔河堰,它於民國80年動工,經過10年的工程而於90年正式通水營運,主要功用為集濁水溪中游之水供南投、彰化的農工業與飲用水。攔河堰有個魚道設計,原為保育類鱸鰻之通過而設計,據悉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鱸鰻之蹤跡,但卻有不速之客中華爬岩鰍使用它,台語所謂「種胡瓜得菜瓜」或許就是這個意義。跑過了河隄道路,左轉進入高架道路,並跑進集集隧道,身邊大小車輛呼嘯而過,跑友相互提醒靠邊跑,以避免危險,我也提高警覺,儘量踩著路邊的白色界線,就這樣終於跑下高架道路,也在17K的路標處與半程者分道揚鑣。身邊的跑友少了,道路雖也小了一些,但因車輛不多而讓跑者安心不少,我也藉此整理今晨至此之思緒。

 

    我很喜歡音樂,但因小時候家境不好再加上當時升學主義掛帥,沒有閒情逸致學習音樂,進入師專之後,終於可以免費且不受功課壓力而專心學習音樂,於是努力學鋼琴、學長笛、學胡琴、學聲樂、學作曲、學指揮,希望以音樂為一生之志業。畢業後,雖因境遇變遷而改行,但音樂卻是伴我一生,每晚還會拉上一小時之胡琴,以紓解工作壓力。我之所以喜歡音樂,除了紓解壓力之外,就是喜歡音樂所重視的和諧,也就是司馬遷所說「樂以發和」,而所謂和諧就是數種事物共存於同一時空而彼此相容相依,這種現象在重奏時特別明顯,當一位演奏者以最大音量奏出某一音符時,另一演奏者必須以同樣音量奏出不同之音符而不致出現相斥或所謂的噪音,這就是和諧。和諧是社會生活的要求,我們不要求大家過同樣生活,但希望大家各自過的生活能夠彼此相依相容而不相互排斥,試想這是多麼高的境界,我們都喜歡音樂,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學到音樂所要求的和諧!

 

    想著音樂的和諧,我也通過20公里的路標,而前方亦有許多跑友陸續往回跑,並從岔路處跑向東邊,我與他們打過招呼之後繼續往前跑。前方出現一座寬闊的大橋,兩座主梁像兩位巨人,挺著腰桿、伸出左右雙手,再以遒勁的五指緊抓住厚重的橋面,讓人車從他們的腰間通過,這座溝通瑞田與初鄉的橋樑就是清秀橋。我喜歡這座橋的別致,還特別喜歡這座橋梁的意象,即躍出水面的鯉魚,這裡是鹿谷鄉清水村,水清則有巨魚躍出水面,不是嗎?跑過了令人難忘的清秀橋,再繼續往前跑,爬過了一段斜坡之後,不久也來到第二個折返點,接過第二個信物之後,也通過23公里的路標。仔細瞧瞧路標上密密麻麻的字,上面寫著一些勵志的話語,勉勵各位跑友,例如「馬拉松是我心裡的良田美地」、「人不是因衰老而跑不動,而是因不跑而衰老」等等,主辦單位真窩心,沿途樹立了41個立牌記下里程供跑友配速,也寫下41則勵志小語給跑友加油打氣!

 

    告別了清秀佳人般的橋梁,我回到25公里處的補給站,喝了半碗熱呼呼的甘薯湯,帶著緩呵呵的心繼續往前跑。這是一段典型的鄉村小徑名為131縣道,據悉也是南投境內出名的自行車要道,沿途所見大多為稻田,只是此時已收割完畢,留下鬆軟壤土與猶如棋盤般整齊劃一的稻梗,再來就是拔剌果園。說起拔剌,昨天下午與內人逛集集時,於遊客中心前的水果攤上試吃過此地甜、脆、香的拔剌以及香、鬆、甜的烤甘藷之後,一時驚為天人,不知不覺吃下4個烤甘藷署與一個大拔剌。內人更喜歡那葉片翠綠欲滴而葉肉豐滿肥碩的芥藍菜,她說這種芥藍菜燉雞肉味道最甜美,今晨內人只跑4.2公里,跑完之後應該還有更多時間逛此地的菜市場,今晚回到台北一定可以飽嚐她的戰利品!想著今晚的美食,我也不知不覺通過此地鄉村小徑,來到玉峰大橋,跨過濁水溪即可回到水里。

 

    進入水里之後,一方面陽光普照再加上因為進入市區,而出現大車小車爭道,再來就是這一段名為台16號的道路已進入緩長坡,我覺得有些累了,於是改以步行方式緩緩前進。我喜歡南投,因為她有豐富與多樣的農產以及青山綠水,但我也擔心這些經濟價值較低的農產品會逐漸喪失而為其他高價值之產業所取代,例如方才在鄉村小徑旁山腳下所見以及出現在眼前半山腰之上的一大片一大片檳榔園,就是因為造林與種水稻之經濟價值低於檳榔所致,姑且不談嚼檳榔導致之口腔病變,在山坡改種檳榔是否造成土石崩塌倒也值得注意。義大利在亞平寧山脈砍橄欖樹改種葡萄,即著眼於短期之經濟利益,卻沒想到因而漠化導致葡萄園之海拔逐漸升高,台灣何嘗不是如此!想這這些,我終於爬上頂點,路標也出現38公里的數字,再往下滑行4公里即可抵達終點。

 

    最近幾年流行一句話,就是追夢,認為有夢想就要去完成,否則會後悔。這使我想起大一經濟學的一個名詞,need demand的差別,need也是需求,但偏向主觀需求而類似於欲求,demand則是指客觀上是否有能力去實現的需求,所以經濟學上的需求曲線叫demand curve,而不叫need curve,即是著眼於客觀能力。年輕朋友勇於追夢值得鼓勵,但追夢之前應理智一點,評估一下是否有能力去實現夢想,否則恐有失足之恨。前兩天某位號稱留美碩士的王君,為實現出海之夢想而偷開別人漁船出海,最後因擱淺而勞駕海巡署花了5小時才救回他一命,他不但吃上偷竊官司,還要負擔賠償責任,這不就是胡亂追夢之後果嗎?想到這裡,我也跑下了山崗,逐漸往目標邁進,我這種想要在6小時內完成全馬之需求就是demand,而我也真的以5小時5952秒完成了我的第84馬。感謝主辦單位的費心,讓我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再見台灣鄉村之美ClapClapClap

回到最上面
tgchen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圖像

註冊日期: 2002-08-06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940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tgchen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發表於: 2013-12-25 at 3:51pm
感謝分享 ! 原來湯老哥音樂素養深藏不露。住民小朋友的"a cappella"名詞第一次聽說。

回到最上面
湯明輝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7-08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732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湯明輝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發表於: 2013-12-25 at 5:03pm
a cappella 就是無樂器伴奏之合唱,也就是以人聲伴奏之合唱,演唱時某人可能唱主旋律,其他者可能唱和聲或節奏,但也有能多聲部合唱再搭配人聲節奏等等不一而足,困難點在於音準難,而音準又是合唱的要點,因此演唱者必須有很好的聽力,才能彼此搭配,它起源於中世紀修道院的唱詩班。
回到最上面
tgchen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圖像

註冊日期: 2002-08-06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940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tgchen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發表於: 2013-12-25 at 8:57pm
請問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是否與此有關?
回到最上面
湯明輝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7-08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732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湯明輝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發表於: 2013-12-26 at 8:51am

個人以為理論上應可歸類為a cappella,因為它也是無樂器伴奏的合唱。

回到最上面
 發表回應 發表回應

討論區選單 討論區權限 由上至下檢視

Forum Software by Web Wiz Forums® version 9.73
Copyright ©2001-2011 Web Wiz

頁面執行時間為 0.1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