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廣場 首頁
論壇首頁 論壇首頁 > 長跑相關討論與資訊 > 比賽感想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RSS Feed: 西螺馬拉松
  常見問題集 常見問題集  搜尋論壇   行事曆   註冊 註冊  登入 登入

西螺馬拉松

 發表回應 發表回應
作者
訊息
湯明輝 由上至下檢視
Senior Member
Senior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7-08
位置: 中華民國 台灣
線上狀態: 離線
文章數: 732
文章選項 文章選項   引述 湯明輝 引述  發表回應回覆 直接連接到這篇文章 主題: 西螺馬拉松
    發表於: 2016-10-11 at 12:38pm
西螺訪古行
    10/9清晨5時30分許,一干跑友群聚於台一線旁的道之驛雲林形象館前,摩拳擦掌只為在第一屆西螺馬拉松跑出好成績。老牛吁吁不到北港牛墟,也趕來古意濃厚的西螺,想在金面三太子的加持下,好好來一趟訪古行!
    6時整在鳴笛起跑,大夥跑出起跑線跑進台一線,並於溪州大橋前轉進水源路,這時我才想起半年跟著大甲媽祖的腳步也曾經由這段道路走上西螺大橋,不知不覺加快腳步,5公里的距離居然只花40分鐘。走至西螺大橋橋頭時,晚10分鐘起跑的10公里組已從後趕到,接著就像過境的蝗蟲那樣此起彼落蜂擁而至,還好今早我給隨身攜帶的小水瓶裝滿水,自動跳開橋頭之水站,直接往橋上走去。
    走在漆成朱紅色的西螺大橋上,我望著河床內已是結實累累的稻田嘆了一口氣,不知是什麼原因,我覺得原應充滿稻香與青草香的田野風光,怎麼飄送著濃濃的農藥味,讓我對所謂的無機農業的發展打了個問號。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曾經被稱為「遠東第一大橋」,它的興建始於日據時代的1937年,於1941年完成32座橋墩,後因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將鋼鐵挪作軍事使用而中止,國民政府來台後在美援之協助下於1952年完工。它是華倫式珩橋設計,以鋼鐵鑄成31座橋梁,通車時一邊為公路另一邊為糖業鐵路,直到1979年才拆除鐵軌專供公路使用。這座橋完工時曾因命名問題而引起彰化縣與雲林縣之爭執,後因美國杜魯門總統在國會關於美援運用之報告上,使用了西螺大橋之英譯而得名。西螺大橋與台灣的發展息息相關,大甲媽祖長達百年之久的遶境活動都選在這裡渡過濁水溪,西螺大橋通車之後更靠它進出雲林縣,早年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有它的身影,民國49年台灣銀行發行的10圓紙鈔更有它的圖案。
    走完西螺大橋回到西螺境內,此時已走了9公里,等我走進濁水溪河床時,只見往回跑的跑友一個接一個跑出河床,身旁幾乎不見往河床跑的跑友,我不為所動,仍然依照往日的節奏穩穩地往前走。這是一條在河床上鋪出來的自行車道,其中一大段位於臺一線的溪州大橋下,真是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讓我們既能無憂無慮地跑在西螺大橋上,又能跑在毋庸日曬雨淋的大橋下(當然今天更感謝老天爺給了我們清涼又微飄雨絲的好天氣),我越走越快,來到設於堤防上的第二折返點,接過信物往回走,走出濁水溪河床,走上堤防又得繼續呼吸著濃濃的農藥味。
    回到西螺大橋的橋頭,跨過十字路口走進大橋路,一位騎著單車的小姐停下車,打開包溫箱問我要不要飲料,謝謝她的好意,我拿了小瓶裝的維他露,原來她是騎著自行車背著一大箱冷飲陪姊姊跑全程,此後她即我們這幾位後段班跑者相伴而行,時而冷飲時而蠻牛。過了大橋路右轉進入延平路,這是昨天下午陪人來過的西螺老街,這裡有數家釀造醬油的百年老店,我邊走邊往街道兩旁為過去風華歲月見證的建築物望去,這裡的屋頂與陽台留著1930年代裝飾派風格的雕飾,周杰倫主演的電影「天台」也以這裡為主場景。老街有座西螺福興宮,或稱「舊街媽祖廟」,供奉的媽祖人稱「太平媽」,相傳起源於清乾隆時期的1713年。
    見識過百年老店的風華,經過舊街太平媽的加持,我越走越快,不知不覺走出延平路往南轉向154號道路,再經一陣子的奔馳,我已走出市區到了一望無際的鄉間,部分稻田滿是金黃色的飽滿穀實,部分則略顯綠中帶黑,或許是前幾天無情風雨掃過留下的後遺症。想到颱風,就想到這幾天的超大豪雨給台東鄉親帶來的嚴重災害,台東位屬面風地帶,今年暑期以來一接連受了三次狂風暴雨的襲擊,尤其是9/28梅姬颱風與前兩天的驟雨,連自強號列車都被土石沖倒,何況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同胞,可是我們的政府卻忙著與在野黨互鬥,而號稱「台東女兒」的美女立委也在勤王旗幟下無暇顧及受苦難的鄉親,一向「西瓜倚大邊」的媒體只熱中台北的政治鬥爭更不會關心遠在天邊的災情,平素裡酸言酸語的鄉民不罵你「死番鴨死了了好了,誰叫你要投車輪黨」己經算對你不錯了,又怎能寄望它們為你發聲,求救無門,難怪台東鄉親像黑奴籲天錄那樣悲戚地說「哪個政府能救救我們?!」
    走到鎮南宮,這裡有廟方準備的補給站,補給品除了水、運動飲料與香蕉之外,更有鹹稀飯與豆乾甜不辣等滷味,我對這裡印象極為深刻,因為今年四月中旬跟著大甲媽從元長經吳厝走145道路進入西螺,即受過他們熱情地招待。我向廟方的服務朋友道謝並說明年四月還要再來叨擾他們,繼續往年走去,先後經過朝興宮、吳厝派出所,轉向新虎尾溪的河堤道路,再轉進小村莊,先讓我們聞過養豬場濃郁的豬屎味,再讓我們親身體驗紅磚黑瓦三合院組成的農村聚落風味。除了前面一段養豬場之外,我好喜歡這裡的景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踏出家門即有熟悉的親朋相互打招呼,孩子離開家門也不用擔心會不會走失、會不會翹課,大家的生活步調都自動調慢,人與人之間的紛爭也自然消失。
    走過令我懷念的小村莊,跨過橫越在國道一號上的陸橋,進入廣興,前面一座水泥造的精神牌樓豎立路旁,「振興社」三個大字高掛牌樓上,其下圓孔內有一人展現「腳踢南山猛虎」之英姿,再來即是一幅對聯「廣衍七崁震武德」、「興復螺陽阿善風」,這裡是傳說中西螺七崁與阿善師振興社的所在地。西螺七崁是西螺地方張廖氏子孫按其所居之地畫分七個聯防區域而稱,同時也指在這七個區域內所流傳之某種武功。這裡牽涉了兩個民間故事,首先為張廖氏之由來,台灣的廖姓分雙廖與單廖,他們大都是客家鄉親,單廖指單純廖姓,分布在新竹、桃園、台北和高雄。雙料又稱張骨廖皮或稱張廖、生廖死張,主要分布在雲林、南投與台中一帶。張廖氏緣自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元順帝時張再輝避居官陂,為當地廖員外招贅,改名廖元子,即為現今張廖氏之始祖,廖元子死前告訴獨子「…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再說振興社的由來,廣東人劉明善於1828年受西螺廖氏之邀,來到廣興成立振興社傳授廖姓子弟武功,這套武功配合著廖姓子弟為區域聯防所成立之七崁,成為抵禦強盜土匪與原住民入侵的重要利器,振興社在日據的1896年曾捲入抗日事件被日方視為大敵,而被下令解散,振興社乃式微。
    走過傳說中的西螺七崁,還有七公里即可抵達終點,我放開腳步向前邁進。今天的天氣很涼快很適合跑步,我越走越快,尤其是進入最後5公里的那一段,走在全是大樟樹的馬路上,雙腳踩在香氣十足的落葉上發出沙沙的聲音,讓我有著像釋迦出生時「七步生蓮」那樣的感覺。內人突然來電這才驚醒,我說還有三公里,今天的路程較標馬要長了一些,我很快就會回去。再繼續加快腳步,走回台1線又走出台1線,最後從鄉間小路繞到金面三太子廟前再踩進終點線,感謝主辦單位與全體義工朋友的協助,更謝謝金面三太子的加持,我以6小時22分完成了西螺訪古行,這是第33場頑走馬,也是個人第136場馬拉松。
回到最上面
 發表回應 發表回應

討論區選單 討論區權限 由上至下檢視

Forum Software by Web Wiz Forums® version 9.73
Copyright ©2001-2011 Web Wiz

頁面執行時間為 0.07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