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爐地馬拉松參賽記
驚濤怒浪 黑水險阻 詔安呂氏到蓬萊
烘爐地上 三塊石板 南山福德澤萬民
這是住家附近第一次舉辦的馬拉松,而主要賽道又是熟得不能再熟的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濱自行車道,烘爐地更是我與內人經常到的地方,因此這個馬拉松再怎麼樣都要參加!
10/17清晨5時30分不到,起跑汽笛聲響起,大夥依序跨出起跑線,跑下那彎彎曲曲的大斜坡,10分鐘過後,進入中和市區,此時雖屬清晨,街道上已是人車爭道,我很敬佩主辦單位的勇氣,因為南勢角一帶是交通熱區,大車小車與摩托車幾乎沒有清晨與上班時間的差別。好不容易進入華夏科技大學後方,開始今晨的第一個大爬坡,先頭的跑友大多改當步兵,我也在這時趕上幾位跑友。6時20分許到達陽光公園的入口處,開始今晨單調但安全的自行車道,我邊走邊聽手機運動軟體播出的速度與里程數,讓自己的腳步維持在每公里8分鐘的速度,希望可以在6小時10分內完賽。
說起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在中和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甚至可以說遠近馳名,曾有一年的年初五,我與內人信步經華夏科大後方的山路再攀過稜線從後邊進入,想隨緣也給土地公上香,沒想到人山人海,隊伍繞了好幾圈才輪到我們上香。從它的發源歷史來看,似乎應了一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隨緣說,文獻上說,呂家祖先早年從福建詔安遷徙來台,在今日南勢角附近墾殖種茶維生,拓荒時發現三塊石板,於是將這三塊石板豎起,較大的那塊放在中間當神位,較小的兩塊放兩側當左輔右弼,大石塊前放置一個從唐山帶來的陶爐,就這樣按客家人的習俗早晚三炷香一杯清茶拜起土地公。這種民間信仰再加上許多神跡,這座土地廟越拜越大,土地公甚至成為求財的對象,人們相信摸過土地公左手捧的元寶來年即可發大財,難怪新春時節來此上香者絡繹不絕!我與內人喜歡來此,主要是此地地勢高絕,站在廟埕往北望去,觀音山、大屯山與南港山歷歷在目,淡水河之出海口隱約出現;炎炎夏日,坐在廟埕後方的山坡上享受清涼的山風,更是人間一大樂事!
走到大漢橋的折返點,看看手錶,時間為8時20分許,半程花不到2小時50分,這是很好的成績,我這樣告訴自己。可是艷陽高照,我儘量靠著圍牆走,希望藉著高牆下的陰涼維持自己的速度。過了華翠橋,自行車道走靠近水流這邊,開始要就受陽光的考驗了,還好今晨吹著東北風,讓我們相對覺得不致悶熱。可是這種時而颳起的強風,也讓我們吃足苦頭,尤其是在永和運動公園那邊,兩次強颱豪雨帶來的沙土把原來的草坪掩蓋住,而裸露的沙土,在強風吹襲下仿如飛沙走石,走入其間不但眼睛張不開,沙石打在腿上與胳臂上還隱隱刺痛!直到過了中正橋情況才轉好,可是又要接受豔陽的洗禮。
這一個多月來,我在新店溪畔做了好多次的長距離練習,雖然兩次風災的肆虐尚未完全復原,可我卻很喜歡這條幾乎可以稱是新北市的市河,水中的生物包括各種魚蝦與浮游物豐富,讓這條河的生態系多樣化也讓這條河流生意盎然。我曾從碧潭橋到小碧潭捷運站這段的溪畔沙洲上細數灰色的鸕鶿多達17隻,還有一隻大型的老鷹,而河邊的蘆葦與木草叢裡更是熱鬧非凡,無數小型水鳥結巢其間,藍鵲更是經常出現在自行車道邊的台灣欒樹梢。另一方面,過去跑在河濱常覺得異臭難聞,這幾年經政府的努力,河道不再是市民的下水道,我很喜歡這種進步,更希望她更美麗,讓這條河能夠像維也納的多瑙河、布拉格的莫爾道河、華府的波多馬克河那樣,受到大家的喜愛。
走出陽光公園,走回吵雜的市區,走上綠樹遮天的大爬坡道,還有4公里。滑下華夏科大後方的長板坡,進入更吵雜的南勢角,我耐著性子穿梭在大小車輛間,一步一步往前走,過了高速公路橋,還有2公里,道路更狹小而車輛更多,跑友相互提醒注意車輛,經過財神廟與命相館密集之「街道」,還有一段1.4公里的長坡,我放慢腳步,就這樣花了14分鐘走完這段大爬坡,於11時31分許回到終點,居然以6小時1分5秒給自己的頑走馬拉松創下紀錄。感謝主辦單位以及全體義工朋友的辛勞,讓我有機會完成第7場頑走馬,也是個人的第110場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