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好像要成為個人專欄了,其實人人都可發言,只是小弟有感就發,不想讀的就跳過,完全隨意。
推甄實踐陪考記
星期六是高三生大考的日子,情有獨衷,只要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台北校區,其他完全沒興趣,真是無解。在三十年前,學生這種選擇恐怕就要家庭鬥爭了,豈可不選擇國立大學,甚至世俗的台成清交的理工科系?又不是沒機會!(當然熱門的醫學、法律、電機、材料是完全沒機會的)。本來想早些出門,卻還是延宕到0750許才出發,很順利的由濱江下交流道,一分鐘後就上了大直橋,下了大直橋馬上就到從來沒來過的實踐大學,很幸運的有地下停車場,省去找車位的困擾,離場時卻也繳了180元停車費。
由地下室以電梯為工具上至一樓,已是人聲鼎沸,連通往六樓的電梯都已經大排長龍了,欠缺耐性,匆匆走樓梯至六樓,還比搭電梯者早到了三分鐘以上。六樓或有近百位考生,似乎都有父母陪考,單獨應考者,恐怕無幾。考場內已有不少人入座,沒進去看,窄窄的走廊上服務人員、考生及家長來來往往。在簡章上完全沒說明應攜物品,多數有備而來,不乏帶水彩者,老大卻僅帶彩色鉛筆,似乎有考生僅帶筆,若僅有黑筆藍筆,雖然也可畫出或寫出創意來,卻不太容易表現。在歸家途中詢問是否應備物品帶夠,考生卻認為已足。
原來以為是47人要拚16個名額,經過三天後才發現,原來有離島外加名額,所以要區分為兩組,三個馬公高中的考生拚一個外加名額;44個本島考生拚16個正取,若依去年榜單,還有10個備取名額。若多考幾個系組,備取也無妨,但若僅一系組者,若係備取,就要碰運氣看有無機會遞補,否則要再繼續煎熬兩個月考指定科考。和老大國中同學的父親在開始考試前就聊了許久,這時卻在窗戶上見到好多煙蒂,據說有告示在工作室內不得抽菸,似乎學生中不乏菸槍,令人遺憾。
鈴聲響了,不過是預備鈴,又十分鐘,慘烈的廝殺──考試──正式開始,工作人員就請所有家長離開,要由0830考至1140,據了解有兩題,一個題目純以文字回答,另一個題目要在對開(相當於通常報紙打開)上表現,可寫可畫。在進行這兩題的同時,考生按順序一一被點名帶往另一個教室,進行另一甄選項目:作品集面試。若有47人,一人3分鐘就要141分鐘了,若一人5分鐘就要235分鐘,真是漫長的過程,三位評分老師也夠累了。有更多時間,當然更能深入了解考生,因為作品集也非完全無可能由他人捉刀,或由他人幫助。
據說老大面試完後,頗為輕鬆。返家後才發現,原來他有一件全白短袖T恤,在背後以紅色印上半逕約20公分的圓,內有四個英文字母:SCid,這代表本系的系徽下方,有三個英文字:LET ME IN。這就是創意,但只有在考生離開時,評分的面試老師才可以由背面看到熟悉的圖形,這時分數已定,會影響評分老師的心證嗎?馬上加分?毫無作用?以後若有機會,也非無探詢真相之可能。
下樓後,兩對父母談了許久,雨一直下著,因此不太有去逛街的意願。後來天氣陰微雨,得在校園內逛了好久,學校並不寬廣,也有龐大的工程在進行中,但不知新圖書館及體育館何時才得完工?校區內有游泳池,看著沒半個人的清澈池水,躍躍欲游,但客觀上顯無可能。校舍頗有創意的是不要精美的裝潢,牆面維持著水泥的原色,連天花板都不設輕鋼架。還到校外繞了一圈,住家密集,停車均不便。漫漫的三個小時過後,上樓去等完考,站在五樓可仰望六樓,因此得瞄見五、六張考卷,張張均是精品,色彩鮮豔,構圖傑出,外行看熱鬧,難分軒輊,內行看門道,總可評出高下。等了約十餘分鐘,依舊得見陸續有考生前往作品集面試,等鐘聲響起,監考人員當然要求交卷,在教室外能夠窺見的作品,也充分讓人體會到每位考生都是有備而來。
考完就離開,鬆了一口氣。考生還覺得滿意,但要通過甄選進入非熱門學校的這個系,卻要教授覺得合格才有機會。若以通常的、世俗的觀念,不管二分法三分法,實踐都是後段大學,但工業產品設計系的考生,卻是臥虎藏龍,在50位通過學校推薦第一階段篩選的考生中,為附中。一女。建中。中山。景美3人。成功。中正。大同2人。內湖。延平。華江。永春。和平。大直2人。中崙。南湖。新莊2人。海山。中壢2人。竹女2人。中二中2人。豐原2人。惠文。曉明2人。衛道2人。嘉女2人。協同。斗六。南一中3人。南女2人。南二中。雄大附中。鳳新。花中。東女。在個人申請中,最多的高中為新竹女中7人,曉明女中5人。台北的松山、中正、麗山,台中文華均為三人,附中、景美、延平、東山,屏女、家齊各兩人,這麼多考生中,恐怕不免有些和家長間有些爭執者,也許最後也是父母讓步。
當天聽說的故事:一位建中校友,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讀到第四年,改考實踐工設,父母震怒,斷絕一切往來與所有經濟援助,被迫離家自給自足,賴家教維生,今年還考學測74級分(亦有稱75級分者),再參加這次個人申請甄選,因為家教兼課甚多,對於課業力有未逮,恐被二一(學期成績二分之一學分不合格則勒令退學)。另有一位學生,在讀過一年台大醫學系後,也放棄改考上獸醫系,同樣遭父母斷絕所有往來與供給,也是自力更生。年輕學子,和父母間為選校系而生爭執者,輕重均有,亦為多年來普遍現象,近年尤烈。在LKK的傳統觀念中,成績若夠好,就要上台成清交,甚至我和一位現職的高中主任談過話,他也認為大學只要讀實踐,根本就無須去讀建中,只要讀社區高中就可以了。
在傳統觀念中,高中生升大學,就是按照歷年分數高低選擇系組,若建中一女中雄中,就該去台成清交政大中央中興,年輕的學子才不管別人的眼光,完全看自己的選擇與興趣,若觀念保守的父母,當然認為這般選校系太過離經叛道。在四十年前親子衝突,最後可能是子女聽父母的,乖乖的依順傳統。在現代卻是父母不得不讓步,否則也可能發生悲劇。這個月吧,就有一位台師大附中的考生,由於和母親意見相左,一氣之下在學校跳樓,造成全身骨折的慘況,據了解母親當場目睹,嚇得蹲在地上痛苦不已。
在星期一,可以猜測分數已經被評出來了,星期二,成績應該統計完成,就內部言可能榜單已經完成,卻還要一週之後才會公告於世,沒有管道、也不想找管道去了解,就如同一般考生般,下週三就知底細。若是未能於五月中旬確認上榜,指考的折磨還要繼續。萬一要考指考,屆時填載志願,恐也僅有一個志願,分數夠就上榜,分數不夠就去工作賺學費?080416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