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難忘的婚禮、婚宴
必是最特別的來賓,與眾不同之處不在於服裝,不在於身分地位,不在於財富,沒有任何來賓是騎單車五公里以上前往餐廳的。由市區到內湖並不遠,尤其過民權大橋後兩分鐘就可到達。不過星期六的陽光太熱情了,即使站在陽光曝曬之下,也要汗流浹背,單車騎了約40分鐘許,可想而知。
從來未曾到過的地方,很快就找到了,鎖了車,向莊園走去,俊男美女服務生趨前詢問,原來同一天有複數新人辦喜宴。報上了中師學長的名號,被指示往中央建物行去,外帽似教堂,十分純樸的原貌,內部確有教堂的風格,但牆上並無任何與宗教有關之符號。裡外均位上漆、未貼磁磚,保持混凝土原色原味,頗為符合節能減碳的潮流。
看去猶未滿座,自動站到後方,腿力不差,久站無妨,座位應禮讓年長者,新人之近親。我與新娘父親為校友關係,與新人堪稱完全不相識,自應識相些。內部不大,座位不滿百,已有不少人站立,音樂持續迴蕩。
吉時已至,新郎就位,司儀介紹證婚人,花童入場,由門口緩步走向前方,兩位十分可愛的男女,頗討人愛。隨後伴郎伴娘同時入場。最精采的是新娘在父親陪同下緩緩走向新郎,這是西洋式的禮儀,父親將女兒託付給新郎。證婚人致詞,詢問兩人意願,交換信物,宣告兩位成為夫妻(社會關係,至於法律上之夫妻關係依據現行法規定,以至戶政事務所登記完成為準),新郎親吻新娘。
異於今生所見之婚禮,隨後由伴娘即新娘之妹高歌一曲,以示祝福。後來新娘與伴娘擁抱,看來兩人都哭了,心中百感交集,應該是喜極而泣,新娘並未遠嫁,由於娘家經濟能力不差,新娘父親在自己居所附近幫女兒女婿買了一戶新居,新娘也可天天回家吃媽媽煮的菜。新娘的母親也值得特別介紹,近二十年來致力於兒童英語教材之開發,今年(或去年)才以近花甲之年,得到淡江大學博士,活到老學到老之精神,至為令人欽佩,新娘則係美國紐約大學教育博士。
禮成後先要來賓退場,服務人員拿出一籃子玫瑰花瓣,分發予來賓,應等教堂已空,新郎新娘才緩緩走出來,眾人拿花瓣往新人身上灑。下了階梯一半,新郎新娘站住,服務人員要未婚人前來接花束,這又是在電影片中常見之情節,相傳接到新娘往後方丟擲的花束者,將於最短期間步上紅毯,這時女子無多,又經多方鼓勵後,幾位男士也站出來,或許來賓中多已婚者,不符搶接花束資格,若無男士相伴,女孩可能不及十人,太過冷清。新娘丟了花束,一位貌似30的女生接住了。隨後很多人與新人合影,見兩位學長,就在階前聊天,隨後趕往餐廳。
入餐廳還要排隊,依禮數自不能不聊表心意,收受紅包之工作人員雖有四人,雙方交遊廣泛,席開數十桌(忘了看桌次表,估計有50桌),賓客數百人,點收紅包費時。在月前就接到顧問公司的電話,確認要出席者均經安排座位,發給寫有桌次之小紙卡,入內由服務生帶往入座,桌子上均有名牌,安排頗為費時費事,卻有規律。這餐廳設計不佳,一樓供數百人用餐,竟然無洗手間,若要洗個手,還要上二樓,年輕力強之人,要走數十階,年邁體弱之士則要搭電梯,與時興之節能減碳大相違背。
請柬上雖然六時入席,台灣人惡劣的習性仍然充分顯現,等候或有近一個小時,才開始新娘入場,隨後才上第二道菜。第一道呢?在眾賓客尚未入座前就已經擺在桌上了,一個高腳玻璃盃,容量約100毫升的甜湯,冰涼的圓仔,一些愛玉。入場順序為花童、伴娘伴郎、新人。介紹之特別來賓有遠自紐約來台者,因新娘曾經在紐約讀書多年,認了乾爹乾媽,也有些美國好友,邀約來台共慶,必全額負擔所有費用以盡地主之誼。
高檔餐廳不是將一盤菜放在桌上任君取用,而是給你看一眼,隨即拿到旁邊,分置於小盤子內,依一人一盤分發。如此當然符合衛生,卻不能全面顧及每個人的需求與偏好,有些人覺太少難以飽食,有些人供過於求未能食盡,自屬浪費,算是時尚。婚宴若用自助餐形式,各取所需,但會場較為混亂,賓客也要自行取用食物,則罕有人採用。
中間依例新人要由主婚人陪同,逐桌敬酒,這桌特別的是一位賓客是新娘父親小學四年級的級任老師,一位是新娘父親小學六年級的級任老師,新郎為建國中學46屆畢業,新娘的老師後來也任教建中,但未曾有師生緣,否則就更奇妙了。如時興放映相片,介紹由小到大的新人,經過專業設計,果然不同凡響。最後的壓軸,竟是新人對唱,雖為英文歌,不了解歌詞,聽來就是情歌,這場合,也僅宜唱情歌。唱完後,戶外火燄昇起,十分燦爛,算是最高潮。隨即送客,依例端著巧克力糖,不過不似一些婚宴還敬菸,這是健康的婚宴。
在餐桌上有一張小卡片,為文字遊戲,等於英文填充題,無能力作答,帶回家再研究,大人看了,說是聖經上的金句,則查英文版聖經就有標準答案。
離開後賣力騎,回事務所換鞋子,赫然發現已經2230了,可以推估離開之際超過九時三十分,比預估的準時(1800)上菜,2000可離開晚太多了。要參加準時上菜的婚宴,十分難得。
人生會有機會喝許多喜酒,剛開始為長輩,繼之為同學朋友等同輩,到了總是喝晚輩喜酒之時,已近黃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