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提出「逆向運動」的觀點,是受了跑者廣場跑友發言的影響,早在今年三月總統大選時,民進黨發起「逆轉勝」的反面思考之前,就已經有了這逆向運動的事實,而且這運動如火如荼。現在嘗試從運動健康的觀點出發,撰文詮釋「逆向」的可行性與可逆性。
所謂「逆向運動」顧名思義就是違反正常運動的定律,如倒著跑是也,或是鐵人三項運動比賽項目順序顛倒過來訓練。台灣倒著跑的始袓當推薛慶光先生。薛先生壯年時體弱多病,與我壯年患病的情況相似。1998年的曾文水庫馬拉松比賽,由於我們年齡相彷,又同是跑馬拉松末段班的學生,因而開啟了我倆的友誼,也讓我們開始重視運動與健康。
有一天,薛慶光無意中發現,倒走、倒跑的動作特別舒暢,於是開始嘗試每天倒跑健身,他從跑步中及閱讀相關的健康知識書籍後,認為人的背部神經十分發達,如果能善加利用,一定可以促進健康,因而發展出倒著跑的一套理論與實踐方法,藉著倒著跑讓背部的神經發達,促進身體健康。他同時提出倒著跑的相關著作,及嘗試其他的逆向運動,包括倒著溜冰輪、倒著騎腳踏車,倒立著走路‥‥等。
我曾於「跟著獅子跑越跑會越好」的文章裡,有提到學他倒著跑的經驗,感覺用這方法跑,效果還不錯。不過後來囿於時間、地點,對倒著跑反而不十分積極,也就沒有再多練習。但是,對鐵人三項運動的比賽的順序,是先游泳1500公尺,再騎車40公里,最後跑步10公里,有了相當逆向的看法,以往個人在練習時,都會依照順序逐一演練。
自從加入永和慢跑團體後,通常團練都是以練習跑步為主,少有游泳與騎腳踏車的訓練,因而個人發展出把鐵人三項比賽的順序,倒過來練習,也就是說先跑步、再騎自行車最後才是游泳,這種把比賽順序倒著練習的方式,最後竟變成我的運動習慣。
理論上劇烈運動過後,應避免再下水游泳,以防抽筋或發生心臟休克的意外事件發生。對於玩過鐵人三項的人來說,這一點大家都會懂。但是,有沒有人想到把這運動的順序倒過來試著練習?而不會發生任何意外事。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因為每次參加團練或自行跑步結束後,都帶著一身汗臭味回家,常令我那愛乾淨的老婆大人受不了,才發展出又能跑步,又能騎單車,回到家身體還是乾淨的,以解決汗臭味。所以每次參加跑步團練,跑完後只要沒有其他的事情待辦,總是騎機車或腳踏車去游泳池游泳,游完泳淋浴擦乾身體,再換好衣服回家,等於是「摸蜆兼洗內褲」一次解決了跑步與騎車的汗臭味,也讓四肢崩緊的肌肉得以放鬆,更讓我那愛乾淨的老婆大人沒話講。
不過這種倒過來的鐵人三項練習順序,還是有條件的,就是當跑完後,身體感覺不會太累時,是可以去游泳的。不過游泳也只點到為止,以不超過鐵人三項標準游泳距離的一半就行了。像這次土城高灘地馬拉松比賽,早上六時起跑時氣溫是21度,等十點半跑完42.195公里,氣溫竟飆到28.5度,熱得差點讓人受不了,我也因而在最後四公里處感到腳有抽筋的現象,還好最後終於跑完了。但是,賽後不到十幾分鐘要沖水時,雙腳竟發生抽筋,痛得我無法站直,只好拉張椅子坐了下來,再伸直大腿壓腳跟,並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塗擦藥膏及按摩,等雙腳感覺好多了才回家休息。下午再去游泳池泡冷、熱水浴及蒸汽浴,在溫水中按摩雙腿,讓崩緊的雙腿肌肉得以鬆馳,再下水游泳400公尺。
當我把這個跑步後抽筋的復健經驗,貼在跑者廣場上,有人認為跑完後,若有發生抽筋或有抽筋徵兆的現象,是不宜再下水游泳,否則在水中會再度造成抽筋,或發生心臟休克的事件,恐有誤導他人之嫌。其實這種事端看當事人的健康狀況而定,也不是在鼓勵大家跑步後,或其他運動過後,突然冒失地下水游泳,更不是要他跑到溪邊,或海邊不安全的地方去游泳。
今天所以再提出「逆向運動」來,並不是在標榜新奇,而是藉著前人的案例,希望大家能從反面去思考。有些運動不見得非要照正式程序來訓練,也可以反過來訓練,像鐵人三項的訓練,我就就是採倒過來的方式訓練。就像台灣在世界地理位置上,是向北且直立的。但是,我們也可橫著看它、側面看它,或從空中向下看,不管從那一角度、那一方向看,還一樣是台灣島。祇是可以由不同的角度,見識到台灣島各方面的面貌與景觀。
最後特別強調運動時應注安全,只要在健康上無妨,都可運動,不管是正面的或逆向的運動,一定要在有安全設施的地方運動。就像跑步後再去游泳,一定要在游泳池裡游泳才安全一樣。再說一句,我在這裡提出來,是怕有一些人不明就裡,學了我的訓練方式,而造成精神上、肉體上不可彌補的傷害。套句專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叔叔有練過」請勿模仿,藉以提醒大家應注意運動安全。畢竟從事任何運動,不管是正常的或逆向的運動,都應循序漸進地練習,才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也能使自己更健康。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運動安全守則,那麼不管是倒著跑,或是把鐵人三項的比賽順序倒過來練習,只要安全且健康能持續下去,即使是「逆向運動」又何妨?
http://tw.myblog.yahoo.com/shc567/article?mid=252&prev=-1&next=249 - http://tw.myblog.yahoo.com/shc567/article?mid=252&prev=-1&next=249
|